来自学院路学区的小学生们走进学区内中学,体验初中学习、生活。图/资料图片
教师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高度,如何通过进一步提升教师质量,推动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不少学区在探索和思考的命题。自海淀区开展学区制改革以来,学院路学区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资源、发展共享;同时,发掘区域内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层面的“走进活动”,助力区域内中小学融合、衔接。
建立学科工作室共享教学经验
如何巧用“思维导图复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帮助学生找准答题角度?5月16日,海淀区学院路学区初三思想品德教学教研活动现场,来自学区各中学的政治老师交流复习思路。
类似这样的学科教师跨校交流在学院路学区并不鲜见。去年4月,学院路学区牵头组建初中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学科工作室,不定期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提及初衷,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学区管理中心书记、主任杨宝华表示,促进教师成长的同时,顺应新中考改革,促进校际交流,推动学区教育的整体提升。
年4月,北京市教委发布新中考改革方案:年起,除语数外为必考科目外,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实行“五选三”选考,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首次进入中考。“工作室集中了分散力量,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杨宝华表示,老师间建立了亲密合作关系,教师跨校走动更加频繁,促进了区域教师的流动。
据了解,每个工作室由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名师工作站和部分市区示范校的特级教师组成专家组,四个工作室对口学区内四所中学,目前工作室已开展40余次教育教学活动。
依托培训项目助力校际融合
学区的参与也推动了优质资源的扩散。“以前各学校像独生子女,有了学区这个平台,大家成了兄弟姐妹,相互‘走动’,共享区域资源和发展成果。”杨宝华说。除学科工作室外,学院路学区还连续两年组织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集体培训,将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到更多老师。
据了解,自年以来,每年8月28日举行全学区中小学老师集体培训会。“从开学第一天开始,组成一个大家庭,建立大集体大教育观念。”杨宝华介绍。第一次全学区教师培训就请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以“优化课程供给,提供基础教育产能”为主题进行分享。
学区的作用主要在打破资源壁垒,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基。近年来,学院路学区还依托“思维训练项目”,打通各校、学段,提升教师们的思维素养,指导课堂教学。
在学院路学区,助推区域教育,促进校际融合的探索并不止于此。未来,学区计划盘活学区内高校资源,打通中小学与高校的边界,一方面推动开放高校实验室等硬件资源给中小学;另一方面,结合各高校的学科优势,研发相应的特色学区课程。同时,继续落地师资建设,不断扩大学科工作室的覆盖,将其打造成教师融合的阵地,老师们集体备课、相互探讨解决问题,实现资源共享。
■案例
名小学生走进中学提前体验初中生活
4月9日至10日,来自学院路学区7所小学的名学生,走进学区内4所中学,体验初中学习和生活。DIY卡通饼干、操作体验机器人、制作香皂了解化学知识……4所中学结合各自特色开展了丰富的体验项目。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策划了定向越野穿越校园关卡活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附属中学、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则开放特色校本课程、社团;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增加了“中科院科学秀”和“心理拓展”课程,军班学生参与引导、解说志愿服务。
“借力学区,原来很难的事现在可以做成了。”各学校都有意愿走进彼此的校园,但此前都是小学办小学、中学办中学,效果有限。学区在了解双方需求的基础上,搭建平台,增进中小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学习,促进中小学之间的有效衔接。
采写/新京报记者方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