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下午,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
北京16例新增中10例为密切接触者
会上,北京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通报了本市最新疫情:北京又有1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后出院,其中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47岁。
2月3日0时至24时,本市新增16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其中6例有湖北及其他省份接触史,10例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均已送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截至2月3日24时,本市累计确诊病例例。其中东城区2例、西城区28例、朝阳区36例、海淀区45例、丰台区18例、石景山区6例、门头沟区3例、房山区5例、通州区13例、顺义区5例、昌平区14例、大兴区29例、怀柔区3例、延庆区1例,外地来京人员20例。平谷区、密云区尚未有病例。
目前,本市死亡1例,出院23例,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其中危重型9例。
什么是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可能有人已经注意到了,这几天“密切接触者”这个词,不断在官方疫情通报中出现。
什么是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浙江大医院常务副院长、感染病专家、博士生导师裘云庆教授认为,所谓的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没有保护的情境下,跟病人或疑似病人有近距离的接触,比如一米到两米这个距离,或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进餐,或者与病人或疑似病人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等,都算密切接触者。
医院肝病感染科主任王洪主任医师也表示,在医学上,密切接触者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与发病病例在密闭的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接触的距离小于一米的,叫密切接触者;第二指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多多少少有一些接触的,比如手上的分泌液或者是唾液接触,叫做密切接触者;第三,乘坐同一密闭的交通工具,距离在一米两米以内,空气在该空间反复循环流通的,这也算密切接触者。
两位专家都表示,密切接触者的前提是要接触病人或疑似病人。只要不出门,就是零接触。如果不得不出门,只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认真洗手,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这些密切接触场景,感染风险大吗?
1、一起参加会议
浙大一院隔离病房收治了一位39岁的女患者。发病前,她参加了一场业务培训,讲课老师正好是从武汉请来的,一个班十几人都中招了。患者就诊时和医护人员倾诉委屈:“明明自己是离老师最远的,为什么会被感染?”
裘云庆表示,如果一场会议中有人是病毒感染者,那么参与会议的人都可能成为密切接触者。“会议室是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如果里面有人被新冠病毒感染,那就可以通过飞沫直接传播,当带有病毒的飞沫落在物品上,其他人接触了也有可能接触传播。”
裘云庆强调,疫情期间,原则上推迟或不再举行会议。如果有必要的会议要开,一定要减少参会人数,缩短开会时间,不要面对面近距离开会,间隔一米以上距离,最重要的是,戴好口罩,勤洗手。
2、乘坐同一交通工具
王洪表示,在一辆大巴车里,或一架飞机上,距离较近,空间密闭,空间里的空气自我循环,与外界不流通,是有可能导致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的。飞沫传播的距离往往是一米左右,戴口罩是阻断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的有效手段。
乘坐电梯、公交感染病毒的概率大吗?裘云庆说,这与你接触到的人群中患病的人多少有关。疫情期间尽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真要坐的话,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
3、一起吃饭
最近,在全国各地的疫情通报中,聚集性疫情引起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