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气象局/供图
不久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圆满落幕,中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形象风采。在此期间,区气象局的工作人员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和负责的工作态度做好气象服务保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顺利举行作出了贡献。近日,记者走进区气象局,看到了海淀气象人依托科技、精准预报的工作状态。
积极优化保障冬奥
在北京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中,区气象局主要承担两项重点任务,包括火炬传递接力活动保障和海淀区冬奥场馆、重点酒店、外宾驻地等区域外围气象服务保障。为了做好这两项工作,区气象局自年测试活动期间就开展了大量准备工作,积极对接各部门及赛事举办方的需求,制作气象服务专报并不断改进优化,同时加强自身内部建设,加密重点区域周边观测仪器设备巡检、开展应急演练等,确保赛事期间服务保障到位。
“在今年3—4月的赛事期间,我们针对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火炬接力保障任务,通过实地踏勘、对比观测等手段,为火炬接力活动提供逐小时精细化预报和针对性服务。”区气象局副局长孙丹介绍。整个冬奥会期间,区气象局共为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及清河高铁站区“两馆一站”和多家保障驻地酒店提供气象服务专报余期,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
智能检测精准预测
智能化的检测手段和预报手段是精准预测的前提,区气象局精密的仪器设备为气象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记者在区气象局办公区看到,中央有一颗蓝色的星球在大屏幕中缓慢旋转着,画面中复杂的纹路严谨而瑰丽,这是区气象局的创新工作MOAP本地化系统,它与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数据环境无缝对接,动态化显示全球数值预报中的各种要素,有效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办公区外,海淀国家气象观测场中林立着空气温度湿度观测设备、风向风速观测设备、降水现象仪、大气成分监测仪、能见度观测设备等多种仪器设备,用于观测空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十余种气象要素。自年4月1日起,地面气象观测正式转为全自动化观测业务运行,通过完善高效的技术设备实现了对气象的精准预测。
在区气象局的气象观测场中,多种仪器设备“紧密合作”,从不停息,而对于气象人来说,预报天气同样没有休息日。在记者到达海淀国家气象观测场时,区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正在耐心擦拭用来测量降雨量的翻斗式雨量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翻斗式雨量计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获取降水量的及时性强、降雨量资料易于保存和传输的优点,气象观测场中的4个翻斗式雨量计极大程度地保障了测量数据的准确和可靠。”
在每年的春季,区气象局的工作人员需要打开封闭停用了一冬的翻斗式雨量计进行细致的清理和校准,保证仪器在接下来的降雨天气中正常运行、精准测量,如果出现沙尘等极端天气污染仪器,工作人员还需重新进行清理校准工作。除了仪器设备的检查维护,区气象局中更有大量的分析研判工作需要工作人员随时待命,慎之又慎。3月17至18日,海淀区有雨雪天气过程,气温出现大幅下降,区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提前研判,加密会商,进行了准确的预报,有效避免了雨雪天气过程可能造成的损失。
仪器维护、数据研判……这些繁复而严谨的工作正是海淀气象人的日常。对于海淀气象人而言,气象预报是保障国家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长久之事,而正是他们的坚守与奉献,才为民众提供了最长情的无声守护。(实习记者陈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