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谈大学层次、地域的选择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这个话题离自己的孩子还很遥远。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初中、高中实际现在更趋向于一体化,特别是高考改革后,初高中的分界线也就没那么明显了。这也导致初中很多方面的趋势都会直接影响到高中升大学的选择。
时间一晃即过,现在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多了解一些将后来必须要了解的知识,何乐而不为?
众多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孩子有能力上北大清华、华东五校这种层次的学校而不去上,那基本上就是做了一个绝对错误的选择。
中国的大学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分三六九等的。无论怎么改革,都是!甚至越改革就越分三六九等。有人会说,某某二线院校的学生,也能飞出现一流院校的研究生的金凤凰,我不否认存在这种可能,但那真的是特例中的特例,因为没考上的不会有人去宣传报道。个例不能代表群体的例子就不用我多做介绍了。
各个大学每年都会疯了一样去搞各种类型的评估,这一点新闻、网络上的报道已经是铺天盖地的了,如果学校分级没那么重要,那么大学也就必要做这样的事了,所以学校的选择不可忽视。
真实而普遍存在的情况就是,从不同学校里出来的学生在就业中也会被分层
很多非、学校的孩子其实本身综合条件足够优秀。很多普通一本、甚至二本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其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已经可以与重点大学的孩子比肩,但就因为初高中阶段各种原因导致没有考进、类院校,从大学的起点上就已经输给了名校的孩子。
显然这很不公平,但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不公平
现在很多大城市的高校聘请老师的时候,是要查学历三代的,尤其看重第一学历。有的连高中、甚至初中招聘老师时都是如此了。这一点在网络上的新闻随手一搜比比皆是。
打个比方,如果应聘者的第一学历是非、,那就基本上没有机会当大学老师了,即便后来读了清华北大的博士都没用。因为最初的“出身”摆在这里,从第一轮的简历筛选就已经没有机会了。
而在深造——考研调剂的过程中,许多学校是不接受非学校的调剂生源的,就算导师甚至是院长想要,也过不了研招办的硬杠杠。
有人会说,那我就不进教育系统,大不了我考个公务员、随便进个公司总该可以吧?
对不起,即使你退而求其次,却依然会很困难。
因为第一关通常都是人力部门筛简历。在找工作越来越难、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凭越来越贬值的社会大环境下,第一轮、第二轮的筛选时,负责人事的HR是来不及看你的能力、听你的想法的,只要不是名校、不是、,通常你就没有机会去证明自己的能力,直接就被pass了。这类新闻,相信大家也都见过。
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能够考上、学校的孩子,他的学习习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接受认知新事物的速度,确实要强于一本以及以下层次学校的孩子。
而在就业的过程中,招聘单位从这个层面上来筛选,获得人才的概率要大很多。毕竟哪怕是对口专业就业,书本知识和实操也根本不是同一回事,这个时候,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上手容易、进步迅速、创新思维活跃……
且不说大学,就说高中,初中,估计所有的家长已经经历,或者说是正在经历这种孩子被迫分层的“痛苦”过程。初中、高中的分班的用意,不是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分层。
如果把尖子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一个班级,没有区别的教学内容,往往会造成尖子生吃不饱,差生听不懂的情况,那么我们只能分开教育,才能够让各个层次的孩子都不浪费时间。
而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初级的社会群体,在这方面更要现实得多。那说到大学分层,除开清北、华东五校、人大,我把它们暂定为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除开这些学校外,像南开、川大、吉大、武大、浙大、南大、复旦、中山、兰大……这些一流大学从教学质量和社会声望上来看,也是非常强。
这些学校在各自地方的大学序列里都是当之无愧的豪强。它们的很多专业在研究水平和教育水平上也的确具备了全国一流的水准。在各地还有一批比较有实力的一本院校,它们更是大多数高中生的升学目标。它们当中也不乏学科实力强大的专业,甚至还有一批是某些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的定点招收和培养的学校。
其实中国的孩子是很幸福的,各类层次的大学那么多、专业那么多,可选择面非常宽,学费相较米国来说也便宜太多。
那问题来了,大家都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业上也是如此,那家长和孩子该怎么挑选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呢?
每年都有不少的家长苦恼,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家人埋头研究几天,头昏脑胀后才发现,不研究还强一点,越研究越糊涂了……
因为报志愿涉及的内容太广了,我只能大致建议一下:如果是选择综合性的大学,城市的选择在这个时候会很重要。
因为城市格局的大小、视野的宽窄、思想的开放程度与当地高校水平密切相关。越发达的城市,高校质量也会更好,大三、大四时校招的资源也是较小的城市所不能比拟的。
此外,去哪个城市上大学很多时候也决定了未来将会留在哪个城市发展,毕竟毕业后就地找工作是绝大部分人的选择。当然少部分定向招生、对口招生的学校另说。
可能很多家长会觉得,去中西部或者一些学风好的一流大学读书就挺好的。但是选择必需慎重,因为这些关乎到孩子的未来。
大学给学生最重要的其实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开拓眼界和体验,越好的学校,开拓眼界、深造的机会就越多。
不说别的,清华北大每年对外交流的学生总人数就比浙大的多不少,保研、获得国外著名院校offer的比例更是高得咋舌,这还只是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学校的对比。曾经有过这样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北京市海淀区读大学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学生骑着自行车就可以去清华、北大、人大听讲座了”,这种密集的名师、大师的讲座是你在其他地方,梦寐以求都求而不得。
如果学生在北京读书,只是老老实实地在教室里上自习,那他就完全错过了这里最值得珍惜的资源。
综上所述,高考报志愿的选择上,学校的层次很重要,学校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专业的选择也很重要
而正因为选择太多,是福也是祸,家长们一定要提前了解、学习这些具体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不浪费孩子们千辛万苦考出来的分数。
有家长会很看重专业,觉得专业才是重中之重。其实我认为专业既不重要也很重要。可以这么说,如果是聪明孩子,读的又是名校,那所谓的专业就没多大意思。
举个例子:考古应该是非常冷门的专业了,但如果是人大出来的,找到研究院校,博物馆,甚至是海关之类的工作并不是很难。
但是如果是资质一般的孩子,读的一般的学校,那专业就很重要了。因为这个群体是人数最多的,而此时的一点点优势也是很大的优势了。通常来说,一流大学的二流专业甚至三流专业,往往都比二流大学的一流专业的就业前景更好。
例如北大、人大的马列在就业上就比许多地方重点大学的管理、新闻的就业要强的多。再比如南京大学的气象专业,每年的毕业生都非常抢手。
因此,各位家长在给孩子中高考志愿做参考的时候,要做好长远打算,立足就业及未来,综合学校层次及地域因素,做好取舍,剩下的就是朝着目标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