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一场特别的颁奖典礼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举办。颁奖嘉宾有四岁的小居民代表,而获奖作品则是为学院路量身打造的设计方案。
二里庄社区居民为自己喜欢的方案投票。(受访者供图)
自去年8月筹备以来,“发现学院路”学院路城事设计节共收到位报名者提交的60组作品。从城市家具、手绘地图、节点设计,到环境改造、社区治理、街区更新,涵盖了学院路的大事小情、大街小巷。
摸底:份问卷给学院路做“基础体检”
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系的大四女生丁小玲没有想到,自己和同伴石璇成了颁奖典礼上的“最大赢家”,她们的作品《城市情绪——基于微博大数据的学院路街道更新策略》同时斩获“佳作奖”“最佳学术奖”“最佳人气奖”和“最佳绽放奖”。
“在这里生活了三年多,还是第一次给身边的学院路做设计。”去年10月,由学院路街道办事处、北京林业大学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发现学院路”学院路城事设计节正式启动,丁小玲很快报了名,“如果能用自己的所学让‘家门口’变得更好,那该是件多美妙的事!”
而这也正是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志明希望看到的,“学院路的资源其实很丰厚,但大院大所相对封闭,高校参与街区活动也比较有限,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冯志明表示,举办“城事设计节”的初衷之一,就是想要激发调动整个地区的活力,实现社区、街区、校区、园区的“四区融合”。
活动开始后,清华同衡详细规划研究中心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所长刘巍作为责任规划师,带领团队成员先通过份问卷对学院路地区做了一次“基础体检”。她发现,学院路既是“对门就是院士,邻居全是教授”的高学历人才密集区,也是“渴望开放共享,对周围环境陌生”的城市功能缺位区。
“学院路相对传统保守的现状跟老百姓的新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无论是城市环境、园林景观,还是城市家具、文体设施,都有待进一步改善。”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冯志明的想法与刘巍不谋而合,“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规划设计,要让在这里生活的居民、学生和老师,以及众多企业单位、大院大所都参与其中,提升他们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行动:11组参赛选手与居民面对面交流
“说起海淀区,很多人都会想到高压力、强竞争,学院路也不例外,我们就想梳理出这个地区的情绪特征,从而加以调节。”考虑到这里年轻群体所占比例较高,丁小玲和同伴选择从社交平台提取数据。她们分析了定位于学院路街道的余条微博文本,从中筛选情绪词进行词频排序,并在相应空间落位,发现学院路全段可以划分出4个具有明显情绪差异的区段。针对不同情绪段,她们提出设置交流盒子、解压盒子、情绪感应园、植物疗养园等节点,同时结合周围建筑的功能和出入口,对人流和车流加以疏导。
“一个方案究竟好不好,最终还要看使用者是不是认可。”上个月末,11组参赛选手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二里庄社区,跟这里的30位居民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以往自上而下直接做改造,结果比较被动,不如将公众咨询这样的环节前置,广泛听取民声。这样等方案落地后,居民的认同感也会更强。”在组织社区居民互动方面,北京市委党校教师谈小燕有着丰富的经验,而她也成为此次活动的专家团队核心成员。“居民的热情和认真超乎我们的想象,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帮助选手不断完善方案。”
北京林业大学工业设计系的曾颖琪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与居民沟通,这让她有些忐忑。她和同伴尝试对二里庄的斜街加以美化,将墙面分为客厅、厨房、卧室、儿童房等八个家庭空间,并在相应家具上增设一些座椅,这套方案得到专家团队的一致好评,但居民还是提出了不少疑问。“他们问墙面是不是容易清洁,关心这些座椅如何避免人为破坏,促使我们在涂料选择、座椅材质等细节上多一些思考,也让方案更具可行性。”
期待:从设计到落地全流程公众参与
“在这次活动中,最大的惊喜在于参赛选手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