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现代化强区高品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年,海淀区用锐意进取之志,逆流纾困,回应时代考验。高精尖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至亿元,占全市经济比重达24%,五年实现四个千亿级大跨越;获评全国卫生城区,蝉联“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群众安全感满意度15个季度名列城六区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78%,绿色发展指数始终位居全市前列;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吹哨报到”改革成效突显,“接诉即办”机制更加完善,“城市大脑”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大城管”体系不断健全。

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海淀区将坚持把服务国家和首都大局摆在首位,落实分区规划,强化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瞄准更强创新动能,更新产业结构、更优城市功能、更绿生态底色、更高生活品质,深耕中关村改革创新试验田,当好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着力打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

更“强”创新动能

“改革创新”深刻在海淀的基因之中。海淀区将围绕营商环境、聚焦重点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内在发展动力,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软环境将再上新台阶。海淀区将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用好技术转移税收优惠政策,形成更多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案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极简审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实施清单化管理,推进全程网办,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80%,推进“跨省通办”,打造跨区域审批和服务结果“链上共识”的通办新模式,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围绕中关村科学城规划,海淀区将优化区域创新体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三个优势领域率先占据制高点,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功能。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快中关村国家实验室、启元实验室建设,推动重组后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大力支持智源、微芯、量子、数原、通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加快推动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区块链先进算力实验平台、北京开源与前沿芯片研究院建设;继续实施研发投入倍增计划,推行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支持多元创新主体开展通用底层技术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以更多的底层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发展;加强前孵化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以及科转平台载体建设,做强“海淀创新基金系”,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引导基金、科学家基金作用,丰富拓展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路径模式。

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海淀区将扎实开展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为实现高水平自主创新提供有力支撑;聚焦翠湖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等重点园区,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全面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和敢闯“无人区”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薪火共燃计划”,加快培养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支持企业引进项目经理、产业投资人、技术经理人,推动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科创金融试验区建设,以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为契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

更“新”产业结构

截至目前,海淀区信息、科研、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0%以上,高精尖产业成为地区支柱。未来,海淀区将围绕“三个走在最前头”,全面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能级,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贡献硬核力量。

对标现代产业体系,海淀区将充分发挥信息产业优势,以大信息为支柱,以生命健康为突破,以科技服务为基础,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互联网、医药健康、空天等产业,加强高精尖产业组织,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和量子信息、碳捕捉等前沿产业;实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在首都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中发挥引领作用;继续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动态完善高精尖项目库,健全项目评价、引入、推进及保障机制,加强重点环节调度,细化促投产、促签约、已投用清单,保持储备一批、落地一批、建设一批、达产一批的接续态势,坚持“先定产业后供空间”,满足小米、字节跳动、腾讯、美团等项目空间需求。

“两区”建设按下“加速键”,通过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发展,高水平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制定实施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外资外贸发展环境,落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扩大外资利用和进出口规模;实施“重点园区+主导产业+项目带动”开放模式,动态完善政策措施、目标企业、空间资源清单,精准引进国际功能型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国际专业服务机构,强化项目集中签约落地常态化机制;支持科技企业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建立跨境数据交易试验区,推动跨境数据分类分级,开展数据流通试点,主动参与全球数字治理合作;加快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建设,高水平筹办中关村论坛,将论坛打造成为集交流、研讨、发布、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平台和国际化论坛。

海淀区还将统筹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加快北区建设进度,实施5G、卫星互联网等新基建项目,推动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等场景落地;加大南区谋划发展力度,统筹整合区域楼宇资源,稳妥推进海淀镇、四季青镇村庄拆迁腾退,加快推动东升科技园二期、三期建设,为产业发展储备、匹配空间资源。

紧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机遇,海淀区将深入挖掘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特色,聚焦数字经济和新消费发展,以消费升级打造高品质城市。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挖掘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升级;完善中关村壹号等园区配套商业,推进中粮大悦城、万象汇等商业综合体建设,持续打造公主坟、中关村等重点消费集聚区。

更“优”城市功能

海淀区坚持把分区规划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构建新型城市形态。

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海淀区将加强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用途管制,做好街区控规、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加快推进8个重点地区和一道绿隔地区规划实施单元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完善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打造一批从工作模式到建设成果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

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落实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一体实施建筑减量、村庄腾退、文物保护、景观提升、交通疏堵和城市管理,统筹推进福缘门、挂甲屯、大有庄、骚子营等地区腾退改造,加快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开展88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完成“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持续开展“揭网见绿”行动、桥下空间整治、施工围挡专项整治,不断美化城市景观,优化城市功能;大力推进“马上清(青)西”地区城市更新,加快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和清河滨水绿廊建设,推进中关村大街—信息路沿线地区环境提升,优化中关村广场、北大西门片区、东西水磨等重要节点功能布局。

更“绿”生态底色

海淀区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进一步筑牢生态基底,努力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宜居海淀。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海淀区持续强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实施碳中和行动计划,聚焦移动源、生产生活源、扬尘源等重点领域,进一步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加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多渠道补充生态用水,实施“水清岸绿”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小月河生态廊道、玉河湿地等水生态治理项目,建设滨水慢行走廊23公里,实现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饮用水水质安全、地下水水质总体稳定、水生态稳中向好;加强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污染防治,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大力拓展绿色空间,描深“绿之底色”。海淀区将加快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任务,高标准完成冬奥沿线环境建设及周边环境保障,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高森林固碳能力,加大腾退还绿和留白增绿力度,建设一批小微绿地,精心营造城市绿景。此外,还将加强垃圾综合整治,完善“一网一库四平台”和可回收物分类体系,健全垃圾处理全流程长效机制,强化建筑垃圾综合治理,形成运行管理闭环体系,加快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提升终端处理能力。

更“高”生活品质

“人民至上”是海淀区一以贯之的理念与初心。紧扣“七有”“五性”,海淀区将继续聚“科创之水”,润泽“智慧之果”,发挥区域优势赋能各项民生事业,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

立足“居住舒心”,海淀区坚持“房住不炒”,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拓展保障性住房建设渠道,支持利用集体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同时,不断完善“城市大脑”基础设施及平台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大城管”机制,借力科技,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聚焦“生活暖心”,海淀区将稳就业,强医疗,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做优教育资源配置,打造人民满意的基础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建设一座有温度、有内涵的科技之城。

保障“出行顺心”,海淀区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完善绿色出行体系,规范共享自行车管理,加大慢行系统建设和治理力度,推进城市慢行系统与滨水道路、园林绿道连通融合,实现成环成网。文/魏昕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98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