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科研项目转化率超六成

北京皮肤病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年8月,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年3月,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成立;年10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成立……近年来,一批新型科研机构陆续亮相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努力推动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绿色通道。

这些新型科研机构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但紧抓源头,瞄准应用,打通链条,集聚要素。北清路北,由实创股份打造的面向“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实创智谷中心内,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就是这样的新型科研机构之一。

成立不足六年的时间里,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与10多所国内外顶尖大学建立了官方合作关系,聚集了70位世界一流学者担任学术带头人,组建了约人的工程技术团队,每年实施约50项世界一流的科研项目,转化率超过60%,培养创新创业研究生约人,成为了一批世界著名大学共同的创新创业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正让科研成果转化“顽石”变“美玉”。

“五个协同”构建创新共同体

背靠西山阳台山,毗邻翠湖湿地的中关村翠湖科技园智谷中心非常接地气儿——它不是传统意义的科研院所,其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公益法人。它胜似科研院所,短短几年其科研成绩令人赞叹。

“北京不缺高校研究院所,但缺乏一个有效的平台。高校院所间互相割裂,难以在基础、应用研究方面协同。成果出来了,企业发现难以应用,企业与高校割裂。”早在成立之初,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王茤祥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协同院采取开放、集团化方式,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研究院,它采取新机制,吸引和聚集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众多创新要素,围绕某一具体技术领域和市场需求开展联合创新。

协同院从组织结构上实现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发展合作高级专员康路介绍,协同院以“五个协同”为发展战略,构建全球化协同创新共同体,一是大学与大学协同:按行业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支撑该行业主要学科实力最强的大学,形成最强的学科组合,系统开展先进技术研发,从源头上确保项目具有“顶天”水平。二是大学与产业协同:与协同创新中心中的大学、骨干企业、代表用户共同规划、评估、投资项目,从机制上保证项目具有“立地”潜力。三是创新与创业协同: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创新支撑创业,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创新与教育协同:采取理论学习与创新实战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实现在创新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再创新。五是北京与全球协同:以北京为统筹中心,在全球范围内整合顶尖创新资源,创造先进技术,并以北京为基地、其他地区为承载地实施产业化。

体制机制创新破除“两张皮”困境

在协同院,记者随处可见黑科技、新产品、新项目:我国首款机器人技术与假肢制造技术完美结合的智能动力的小腿假肢;国际首创的颠覆性机器人电子皮肤技术;成功解决世界难题的7nm银薄膜“岛状分散”技术……

协同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了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体系,形成了多维协同创新的效应,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康路介绍,产学研协同的关键是责任的协同、利益的协同,本质上是资本协同。协同院建立“国际协同实验室”以“专家之眼”发展前沿技术。按行业设立四层次的协同创新中心,实现知识、技术、产业、需求无缝连接,形成了“顶天立地”的原始创新思维与视野;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共同出资设立知识产权基金,以市场化的方式决策及领投工程技术课题,并根据出资比例分享基金投资权益,通过共建资本平台创造性地从组织结构上实现了“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行动同步”,从机制上保证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一般的创新联盟“盟而不联”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技经济“两张皮”困境。

此外,协同院建立了有效的人才共享与协作机制,协同院开放办院,与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及顶尖科学家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目前国际专家承担的科研项目已超过50%,皆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为让“专家之眼”在前沿技术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协同院建立了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成果实现技术转移后,优先将收益的50%以上分配给科研和项目运营团队(具体比例与收益倍数相关,倍数越大,团队分配比例越高),剩余部分由大学、知识产权基金及其他出资人、协同院分享。

新模式下的成果转化按下“快进键”

来源于北京大学的外骨骼机器人课题是我国首款机器人技术与假肢制造技术完美结合的智能动力的小腿假肢,用于小腿及以上截肢患者恢复、提高其行动能力,实现多种环境状态下的运动意图自适应与自主学习的人机合一效果。

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课题可应用于数据中心不间断电源、半导体等工业领域电能质量改善、轨道交通节能、电网调峰调频、新能源储能等领域,潜在市场空间上千亿。目前课题已经成立产业化公司北京泓慧国际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公司运营良好,已完成万元融资,“基于磁悬浮技术的飞轮储能设备”在格罗方德芯片生产线项目成功交付,“石油钻机飞轮能量回收装置”新产品通过中石油集团验收,并获得亿元订单。

来源于北京大学的单片集成MEMS环境压力传感器课题已应用在GPS三维导航、室内导航(楼层检测、电梯监测)、室外导航、天气预报、医疗监护、升降速率测量、水位计等领域,以及手机、户外手表、平板电脑、运动手环、医疗仪器、洗衣机厂商等领域。其已经完成了技术开发,成立了产业化公司——北京智芯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运行良好,已获得A轮融资。目前已启动年产量万颗生产线建设工作。

短短几年,协同院已建成现代制造、光电子、新能源、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国内外顶尖大学设立联合实验室(中心),研究前沿技术;自建工程技术实验室,组建专职工程技术团队,与大学联合研发工程技术;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或许可等形式,推动成果产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国内外顶尖大学联合培养创新创业研究生,学生在大学学习专业理论课,在协同院学习创新创业课和以真实项目为基础进行实战训练,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创业人才专业化培养模式;组建了全球首支知识产权基金支持技术研发,组建转化加速基金支持产业化,形成了覆盖全创新链的资金链,为持续开展高水平科研及转化提供了保障;在广东、浙江等地建立了地方研究院,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建立特色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将北京及国际的科技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高效结合,海外产业化基地也陆续启动,初步形成了“北京统筹、全球研发、全球转化”的发展格局。

截至年,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累计实施科研项目项,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项目约40%,其中“双光子光片显微镜”获得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有感知能力的柔性电子皮肤”“金属透明电极”“多孔石墨材料”“以iRGD为靶向载体的新型癌症药物”“柔性可穿戴持续健康监测汗液传感器”等9项为世界首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83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