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双特谈双减”又跟大家见面了!“双减”不仅仅是“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背后做“加法”,减法是纠偏勘误,加法是正源立本,要让教育在科学合理的加减运行中走向整体优化,“双减”工作才能真正落地有声。这期,特级校长还发表了哪些独特见解?快跟播报君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海淀区实验小学
赵璐玫校长
共谋共为,做好“双减”背后的“加法”
教育变革潮涌的时代,每一个教育相关主体都是“双减”的责任人,要把“双减”作为“一号工程”,共同建设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富活力的教育。“双减”看似疾风骤雨般来临,实则是国家酝酿已久的部署和深意,虽然是新变革,考验的还是学校的管理体制是否科学有张力,教育教学工作是否蓬勃有活力,能否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反思“教育焦虑”现象的根源,如何保持正确育人方向的定力,是每所学校透过“双减”背后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学校要“加”,疏浚增效源头二、教师要“加”,淬砺德业素养
三、家长要“加”,回归家庭责任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随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刀阔斧地推进,“双减”工作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立体发力,“组合拳”式促进整个教育生态向好变革,让教育工作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真正回归育人为本的初心。“双减”不仅仅是“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背后做“加法”,减法是纠偏勘误,加法是正源立本,要让教育在科学合理的加减运行中走向整体优化,“双减”工作才能真正落地有声。
一、学校要“加”,疏浚增效源头
一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双减”看似疾风骤雨般来临,实则是国家酝酿已久的部署和深意,虽然是新变革,考验的还是学校的管理体制是否科学有张力,教育教学工作是否蓬勃有活力,能否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学校要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要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完善,提升在办学理念、教育目标、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的积极程度、活跃程度、效能程度,不断激发学校的生命力、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营造和谐、蓬勃、正向的教育生态,积极适应、主动迎接、高效应对教育改革一系列变化挑战,点燃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师生群体活力迸发、才智涌流。
二是健全改革评价体系。反思“教育焦虑”现象的根源,如何保持正确育人方向的定力,是每所学校透过“双减”背后需要深思的问题。家长们被“教育内卷”大潮裹挟其中,不得不叩问,到底是教育出了问题,还是考试工具、评价方式出了问题。在社会加速发展、人才竞争激烈无法回避的客观前提下,如何克服教育焦虑的关键在于,学校要实质性地推进评价体系改革,克服“五唯”顽瘴痼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基于自身的个性特点获得“适合的教育”,获得人生成功、个性发展、人人出彩的机会,从源头上引导家长、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才能真正地破局。
三是厚化人文关怀氛围。社会转型、教育变革必然伴随着压力和焦虑的产生,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奋斗者,是直面这些压力考验的人,“双减”给学生减负,也意味着教师身心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学校必须首先重视教师的体验感受,这是“双减”的托底群体。“爱岗敬业”不是光喊口号就能有感召力和行动力的,教师“爱岗”的前提是教师本身也能感受到“爱”,从而转化为工作的责任感和动力。学校在号召大家讲格局、讲奉献、讲奋斗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从专业培养、待遇提高、心理关怀、生活帮助等各方面出实招,让教师安心、舒心、专心从教,促使教师提高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充分、自觉地发挥工作积极性,为“双减”工作献智献力。
二、教师要“加”,淬砺德业素养
一是强化担当意识。“双减”对一线教师的直接影响很大,无论是工作强度和时长、教育水准和要求,还是精神心理上的压力,老师们确实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做教师的必须进一步强化大局观、责任感、高站位,提升担当作为精神,始终坚守教育人的良心,勇于面对压力和挑战,不断涵养立德树人的情怀,平和、理性、辩证地对待教育改革的责任,基于更长的时空和更高的格局,共同承担起教育者的特殊使命,在教好书、育好人上下功夫,上好每一堂课,育好每一棵苗,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确保“双减”取得真正的成效。
二是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坚守学校教育教学主阵地、直面这场大战大考的一线教师来说,“双减”也是一次专业能力的磨砺。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突显,必须向教育方式要成效,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主体,要积极探索符合学科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