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莱斯特
今年以来,北京楼市调控的节奏骤然提速。政府出台了多项文件,同时开展多轮检查和约谈,对楼市进行降温。学区房、经营贷入市和租赁市场乱象,成为监管的重点。
单价40万以上的学区房
去年下半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学区房热度持续上升,今年初更是出现加速上涨趋势。近期,各地频频出招,给学区房降温。本轮学区房上涨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政策高压下,目前各地学区房市场最新情况如何?未来趋势怎样?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兵分三路,从北京、上海、深圳带来一线调查报道。
4月2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消息称,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房地产经纪机构炒作学区房行为,对海淀区万柳、翠微,西城区德胜、金融街,东城区交道口等价格快速上涨区域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在此次检查中,6家中介门店被要求暂停营业并整改,对部分中介涉嫌存在以隐瞒等不正当方式诱骗消费者交易、擅自对外发布房源信息、未书面告知规定事项等违法违规行为立案17起。
今年以来,针对北京部分区域的楼市异动,监管部门多次发文并实施检查和约谈。其中,学区房问题和经营贷入市、租赁市场乱象等,一同成为监管的重点。
作为“金字塔尖”的学区房,被认为是近期北京楼市异动的起点。去年年末以来,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的部分学区房价格出现跳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在海淀区的一些热门学区,部分房源的价格在一夜之间上涨了20万。西城区此前也被曝出有单价40万以上的学区房。
虽然仅是个案,但这种情况仍对市场情绪带来不小的刺激,加之北京楼市交易量升温,房价也出现加速上涨态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北京二手房价格环比涨幅,已从去年10月的0.4%,扩大到今年2月的1.2%。
此轮学区房的升温,到底是因何而起?
按照北京市小学入学登记时间,学区房交易的高峰期通常在每年的第一季度,但对于学区房的需求并没有淡旺季之分。海淀区蜂鸟社区的一位住户陈女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常年有中介对该小区进行询价,还经常有客户在小区楼道里自行张贴“购房需求”。
蜂鸟社区对应“一流一类”的中关村(,股吧)三小,是海淀区的优质学区之一。由于户型小、总价相对不高,过去一年多来,该小区的房价经历了两次跳涨。
以40平方米左右的南向一居室户型为例,年年中,该户型的单价约为14万元左右,一年后就涨到了15万元以上。今年以来,同样的房源单价已升至17万元以上,相当于总价累计上涨了多万。
蜂鸟社区正是北京市住建委此次检查的重点区域之一。陈女士说,去年以来,询价的情况就异常多,导致业主不断上调报价。即便如此,一些房源仍然受到争抢,部分好房源在挂牌当天就被签下,很多购房者感慨“手慢无”。
作为北京市的“教育高地”,海淀区的吸引力辐射全市,一些重点区域的学区房历来抢手。海淀区某重点小学的一名教职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学区房升温,或许和二孩政策的放开有关。自年10月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来,第一批“二孩”已经3到4岁,正是家长抢占学位的时候。
她还表示,由于疫情及其他原因,很多家长意识到,短期内无法将孩子送往国外读书,于是转向国内的优质学区,同样增加了对学区房的需求。近期一些国际学校的生源增多,同样也是源自该部分的需求。
西城区的情况较为类似。在去年5月宣布实施多校划片后,西城区的德胜学区和金融街学区的优质学区房一度迎来“上车潮”。此后虽然有所降温,但到年末,这些区域的学区房交易再度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