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北五环外海淀区东部的西三旗地区这两年的变化可以称得上“凤凰涅槃”——曾经这里是北京国企金隅集团的老厂房、混凝土制品厂、建筑涂料厂,如今这里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高精尖”产业集聚的创新创业热土。从工业“制造”到科技“智造”,从“建材城”到“科学城”,从“瓦片”到“芯片”,从“砖头”到“创投”,在海淀,这种蜕变随处可见。
今年上半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亿元,同比增长2.6%,占北京市的24.5%,继续保持规模总量和对全市增长贡献“双第一”地位。在新经济、新动能的驱动下,中关村科学城主要创新指标经历短暂承压走低后快速复苏,走出“V”型反转曲线。区域经济发展韧性和弹性的背后,是中关村科学城创新产出高速增长、创新投入激情不退、创新活跃度有增无减、创新质量效益“不打折”。
海淀人用科技创新的方式给小康生活写下亮眼的注脚,也在携手奔小康的路上率先“领跑”。
老旧厂房如今已经变身为金隅智造工场“高精尖”接棒瓦片经济
海淀广袤的北部地区,曾经被城乡结合部和乡村所覆盖,低端产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不足,经济发展一度依靠“瓦片经济”。今年5月18日,海淀区委书记于军在中关村壹号发布了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在北京市海淀区北部地区,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战略腹地和发展纵深,发展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年,拉卡拉集团董事长孙陶然果断地将公司总部搬到北区,多名员工来到海淀北部新地标中关村壹号。孙陶然搬来还不到两年,小马智行、伟景智能、平方和、航迹科技、华米、云丁、AIBEE等初创期、成长期、独角兽等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都在中关村壹号安家落户。目前,60多家硬科技企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及投资孵化机构20多家云集于此。未来,中关村壹号将有多家科技金融及硬科技(人工智能)企业,入驻企业总产值将超过亿元。这里将是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高精尖、硬科技产业的展示窗口,将成为科学城北部产业带的科技产业核心项目。
北清路南侧的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曾经这里基础配建并不好,如今10余栋玻璃幕墙高楼直上云霄。运营不到两年,园区年产值达到亿元,占北京市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42%,聚集了比特大陆、兆易创新、兆芯、地平线等60+知名IC企业,服务10万+高精尖人才,撑起北京芯片设计的半壁江山。
除了高科技企业在科学城北区扎堆,一批新型科研机构陆续亮相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年8月,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年3月,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成立;年10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成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每年实施约50项世界一流的科研项目,转化率超过60%,今年6月被确定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石墨烯研究院开发出4英寸单晶年产万片装备,新型研发平台从全面建设阶段迈入建设提速和启动输出阶段。
逆势奋进的背后,是海淀区委区政府的高位统筹。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共海淀区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上,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表示,我们坚定不移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深化落实“两新两高”战略,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挖掘和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城市大脑”构建治理新形态
走进位于海淀科技大厦的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展示体验中心,就像走进了海淀城市管理的中枢。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城市交通……每一处电子显示屏都展示着智能化场景,每一项运行情况都配有详细的数据和指标信息,作为中枢神经,它的“触角”正在向海淀区的每一个角落延伸。“高精尖”的海淀在城市治理中用科技手段率先破局,不同的场景背后都有高科技的强支撑。
“城市大脑”升级城市管理渣土车对城市环境的管理及道路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怎么从源头上治理渣土车在各个城市都是一大难题。海淀区成立了7个部门参加的专项治理工作小组,集结14家高科技企业的人才和技术,融合城市大脑天眼、电子眼、AI、时空一张图,打破了业务、流程、数据、系统的烟囱、壁垒,形成更精准更高效的执法新模式。
海淀城市大脑专班重点车辆治理专项组负责人宋成栋与渣土车违运斗智斗勇十余年,现在他可以很自豪地说,有了城市大脑渣土车治理应用体系,很多难题都迎刃而解了。“通过卫星遥感图分析和住建委工地数据,对海淀全域的工地底数进行动态掌握,这是从源头实现管控。全区余路视频探头还能实现车路协同,减少人力物力成本,自去年9月试运行以来,违法抓拍数据有效录入率达到70%,试点工地检测数据显示,无准运证渣土车从占比26%下降到4%。
这是海淀区“城市大脑”系统在城市治理应用的一个缩影。自年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启动以来,海淀区政府已初步审议通过了顶层设计成果,正研究解决城市大脑作为新生物种所设计的诸多深层次改革问题。“‘城市大脑’就像一个瞭望哨,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这个城市正在发生什么,有哪些需要政府进行管理,有哪些需要协调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来推动。”海淀区城市大脑专班副主任巩振文表示,“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了无人区,很多场景还没有应用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探索,努力将海淀打造为新型智慧城市。”
在海淀区“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中,不断助力本区初创科技企业加快成果产业化转化、帮助传统科技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芯视界公司是家初创型企业,量子点光谱传感芯片技术研究出来后,该技术刚好可应用到“城市大脑”的区河湖水质监测场景,海淀区在南沙河布设了29套“零接触式”监测点位,对目标水域进行全时段、全方位水质监测,实现了在海淀创新示范、在全市推广应用。无独有偶,一直致力于传统IT教育的竞业达公司,通过“城市大脑”孵化,成功转型为人工智能物联网企业,系列物联网、传感器新产品在杭州、上海得到了推广应用,走到行业前列。
“城市大脑样板间除了一般的展示功能,还搭建起一个‘中试平台’,中试方案经过验证可行后,再推广,让政府决策可视、可感、可验证。到目前,海淀城市大脑的四大底层基础设施和治理场景中,已经有65家高科技企业参与其中,他们将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最终实现生态融合创新发展。”巩振文说。
创新无处不在,处处皆是场景。政府搭台,企业答题,有基础、可操作、“能解渴”的创新技术正在获得更多应用的“舞台”。
科技创新带来高品质生活
产业结构的高精尖与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直接关联,科技创新呼应的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此前是东升镇八家村农民的钟二翠以前是东升锅炉厂的工人,在东升科技园的崛起中,她不仅成了东升科技园的股东,还在科技园区运营公司中找到工作。股东、农民作为资产所有者直接参与分红,职业经理人用职业化的水平实现收益。“高精尖”接棒瓦片经济,科技让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
在北坞嘉园社区,智慧社区已现雏形:小区大门有人脸识别系统和车辆信息采集;供水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饮用水管网节点水质情况;环境系统实时掌握社区内空气质量、噪声污染等情况,智慧电梯安装后,电梯里扒门、蹦跳、乱按按键的不文明行为都减少了……以智慧社区治理场景为例,政府部门下沉社区一线,实现18个场景应需动态部署,使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构建了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的社区生活环境。在中关村西区,交通信号灯联网联控,可根据路况情况随时调整信号灯时长,以缓解道路交通拥堵;通过大数据研判分析,可将停车信息及时共享至路面诱导大屏,激活辖区内停车资源,“停车难”解决了……暑热难消的8月,中关村西区的路面交通一番畅通有序。
疫情期间,海淀区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打造“硬核战疫”力量,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主动对接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投入1.45亿元科技防疫专项资金,支持抗疫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公关,推动检测设备、大数据防控、诊断试剂及疫苗新药研发、应急调度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依托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进行疫情趋势研判。大规模人群发热检测设备在清河高铁站、地铁和区政务服务大厅等关键战线部署应用。“城市大脑”疫情防控平台火速上线,推想科技肺部CT产品、卡尤迪诊断试剂广泛投用,高能时代、东华软件等中关村企业直接参与抗疫,纳通医疗口罩生产线火速投用,科技创新在抗疫斗争中彰显海淀担当和中关村力量。
海淀区副区长林剑华表示,海淀超前谋划“五新”(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布局,累计完成5G基站建设个,中关村大街沿线等五大重点区域实现5G商用标准全覆盖;结合智慧海淀建设,推进“上云”“入链”“汇数”;推进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着力打造新场景,梳理推进区块链相关应用场景项;推进中关村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测试道路一期52条公里对外开放;建设下一代智能协同办公平台;实现全球首次以8K技术对舞台艺术进行5G多地同步直播,中关村科学城5G+8K产业园预计11月份投入使用。海淀积极布局新消费,依托小米、物美多点物联网、人工智能、新零售技术,打造融合场景沉浸体验、信息流导购智慧商业。多点突破新开放,打造“园区开放+产业开放”新模式,积极推进36个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项目,国际网吧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行至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当奋楫。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表示,海淀将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蔡奇书记近日调研海淀区提出的始终走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前头的要求,持续创新工作方法和举措,以坚决行动升级完善“创新雨林”生态,持续孕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海淀贡献”。(聂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