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9月28日电(记者顾鸿儒王通达李亚萍)28日下午,“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大会方案·未来城市与美好生活专题在北京举行。活动正式发布“中关村标准”市场影响力十强名单,并举行了中关村城市大脑产业联盟发起仪式。
北京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吴蓓在活动上对北京市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进行了介绍。吴蓓表示,为推进北京市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破解养老服务供需对接瓶颈,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研究,将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特定场景下产生的养老服务需求整合为链条式服务,以应用场景为向导,根据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和街道社区等多方面的需求,梳理形成21个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涵盖6个综合应用场景、7个安全防护场景、3个照护服务场景、3个健康服务场景和2个情感关爱场景。
北京市应急管局科技与信息化处处长唐玮对北京市应急管理应用场景需求进行了介绍。唐玮表示,目前,应急管理工作依旧存在一些难点,例如检测感知体系有待完善,及时预警能力不足,新技术应用不足,应急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不够,应急指挥辅助决策支持不足,现场处置中物资、装备等调度支撑能力不够等。面对这些问题,唐玮介绍了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智能应急指挥调度工程、智能救援实战工程等重点工程,并介绍了相关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内容,梳理了与相关部门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交互关系。
唐玮表示,目前,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以“科技赋能·智慧应急”为主题,出台了智慧应急三年行动计划。唐玮表示,相关部门希望能与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研究科学解决方案,解决目前面临一些问题。
在“未来城市与美好生活”应用场景路演与推介部分,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捷菲介绍了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成果与应用场景。捷菲表示,目前示范区和先行区发放牌照张,无人配送30多台,累计里程万公里,无人零售多台,Robottaxi多台。相关部门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无人零售车、无人配送车、自动驾驶环卫车、自动驾驶微循环接驳车、智能网联公交车、干支线物流配送车、自主泊车等列为重点应用场景。每年设立5亿元规模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采取股权投资方式,对符合经开区产业定位、相关产业政策、投资导向的企业进行投资,单个企业支持额度最高不超过万元。此外,还将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申报企业房租补贴、高管个税、研发补贴、上市奖励、人才定向支持等多方面的落地保障。
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大脑专班办公室副主任、海淀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副主任巩振文介绍了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巩振文表示,城市大脑聚焦城市治理领域,由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发展而来,其核心应服务于人,并以市民生活满意为评判标准。城市大脑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模拟人类思维,将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所需要的公共安全、城市环境、交通出行、环保生态等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发现解决。巩振文对海淀区城市大脑进行了相关介绍,并表示相关部门计划用五年时间,从城市治理领域入手,以“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为契机,将海淀城市大脑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新兴城市治理平台和新时期产业发展平台。
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自动驾驶仿真技术总监孙驰天进行了《数字孪生仿真测试应用》的演讲。孙驰天表示,腾讯从技术研究走向落地应用已有5年,目前打造了三位一体的自动驾驶技术体系。在自动驾驶落地方面,目前行业最大的难题为测试验证,例如自动驾驶安全性、时间与成本、软件OTA回归测试等问题有待解决。为解决相关问题,腾讯将自动驾驶算法接入仿真系统,进行不同关卡、不同副本的测试,目前相关测试情况已获成效。
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祁庆国介绍了数字博物馆相关内容。祁庆国表示,科技强化博物馆支撑,可以更好挖掘和呈现价值,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总目标要从公共教育课堂,迈向公共共创共享价值平台。目前,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我国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成为文博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领域,未来应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可围绕藏品流线、观众流线、管理流线三方面进行数字化治理。
国家体育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越分享了《国家体育馆的智慧化之旅》。王越表示,国家体育馆具备全新定位和体验部署,面临着新的机遇。目前,国家体育馆正在完成“体育+文化+科技”的创新整合,以丰富的体育和文化内容作为灵魂,利用创科带来新的消费体验,同时,智慧科技场馆也面临着多元化应用,成为独具度的商业平台。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研发中心主任缐凯对智慧出行新模式进行了介绍。缐凯表示,城市交通面临拥堵问题,新技术将驱动交通系统转型升级。未来“不堵车交通系统”的构建,需要优化出行结构,完成供需匹配,并达成车辆间协同运作。例如北京,需要解决万人每日6万次出行,合理的安排是实现供需匹配的重要一步。未来交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将发生变革,每个移动的个体、交通工具都会实时在线,资源要实现全局的优化与调度,道路交通系统从“随机、无序”逐步趋向“全局优化、有序”。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曲葳介绍了数字孪生园区相关内容。曲葳表示,数字园区要与实体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探讨从空间尺度探索技术要素与园区整体之间的协调。近十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智慧园区建设在原有的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演进到智能化,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决策支撑,实现多系统的联动,在提高园区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国机集团工程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明祎介绍了智慧建筑应用场景。胡明祎表示,震动和噪声,一直是被忽视的地带。我国振噪磁微污染年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建筑运维能耗标准值对比增加超5%;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1.3%;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1.1亿吨二氧化碳,占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比重42.7%。目前,影响技术应用发展的原因有多种,例如环境保护意识和工业技术发展脱节、工程技术标准化重技术轻管理、工程领域交叉应用不够等。市场需要技术团队、企业、投资力量、社会力量共同构成创新公司,提倡技术创新和变革。
京东科技集团智能城市副总裁蒋凡以《让老龄化与数字化幸福相遇》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比18.70%,较年增长近50%。蒋凡表示,目前我国智慧养老面临一些痛点,例如,养老数据质量不高,缺乏数据动态更新和治理的长效机制;缺少评价体系和监管手段;缺失医疗资源,基础服务停留在护理层面;服务机构推广成本高、服务成本高、经营状况差;很多老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很难享受到数字服务的便利,存在数字化鸿沟等。蒋凡建议,养老产品要与服务供应链资源进行整合,共建智慧养老产业联盟。
东华医为科技有限公司物联网事业部副总经理李晨辉围绕智慧病房进行了演讲。李晨辉表示,医院的建设,需要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三个要素,数字孪生将为医院建设提供支持。智慧病房是医院的第一关键点,其重点应用场景分为病区的信息发布、智能输液监测、生命体征智能检测、设备自身检测。建议在智慧病房的发展中,将碎片化功能进行整合,搭建病房物联网平台,打造智慧病区中心。
活动上,中关村标准化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钧发布了“中关村标准”市场影响力十强名单,分别为碳化硅单晶、8K超高清视频、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查系统、自动驾驶出租汽车、室内小间距LED显示屏、可折叠笔记本电脑、电梯智能语音交互系统、任务型智能对话系统、蓝牙智能锁、户外热泵数据采集与节能控制器。
活动举行了中关村城市大脑产业联盟发起仪式,中关村城市大脑产业联盟秘书长魏冰表示,产业联盟以“更加自由、高效的方式聚合城市和中关村创新链条上的优势资源”为发展理念,以服务政府的组织方式,促进中关村迸发新一轮创新能力,促进协作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目前联盟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应用场景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保、共性平台、智慧园区等领域。
来自百度、腾讯等公司的中关村城市大脑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代表发言,表示将积极参与联盟工作,以创新合伙人的新模式,与行业伙伴共同努力,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推动城市大脑的“中关村模式”先行先试。
在参观洽谈环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出行、智慧园区、应急管理、智慧机场、智慧场馆、智慧校园、智慧银行等30余项未来城市、美好生活领域应用场景技术方案在现场进行展示,技术供给侧相关负责人与应用场景需求单位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