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两个月内,同一国资连续出手,将多个上市公司控制权收归囊中。A股市场频繁波动而引发股东流动性危机的卖壳潮中,部分国资已经悄然开始了“囤壳”行动。
最新的案例,出现在深陷债务危机的*ST凯迪身上。*ST凯迪8月2日发布公告称,为重组引入的舆情战略研究中心名下的一家企业,若重组需要时,可选择受托管理该公司大股东持有的股份,并行使表决权、委派董事等权利,*ST凯迪则予以配合。
如此操作,堪称“四两拨千斤”。资料显示,舆情战略研究中心是国家事业单位。虽然并未正式持股,但控制*ST凯迪的道路却已铺就。一旦“需要”,对方将可通过行使股东权利,实际控制*ST凯迪。目前,*ST凯迪控股股东在该公司持有近30%股份。此前,舆情战略研究中心名下另一家企业,已通过受让股权、委托表决权等方式,控制了上市公司红宇新材。
除了舆情战略研究中心,一些地方国资也在趁机出手。7月9日,北京国资委实际控制的一家企业,已经通过受让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变更控股股东股权结构的方式,将金一文化、三聚环保的控股权揽入怀中。
国资“囤壳”的目标,不少因市场波动,导致控股股东获上市公司本身出现流动性危机,市值处于较低水平,壳价目前也较为便宜。而引入国资时,也提出了纾困的方案或计划。但问题在于,一些国资背景的企业,本身实力并不强。短期内大量囤壳,究竟是纾困企业还是借机收割?
两国资“囤积”多壳
*ST凯迪8月2日公告称,该公司与中战华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战华信)、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阳光凯迪)签署协议,各方拟通过“股权重组+资产处置+债务重构”的方式,对该公司进行联合重组,而中战华信将全面重组方案设计。
藉由上述方案,中战华信将全面参与*ST凯迪的资产处置。方案显示,*ST凯迪和中战华信,将以“标底底价+溢价分成”的方式,打包出售*ST凯迪还计划出售暂估价为.42亿元的资产,而标底底价为40亿元。
更为中重要的是,虽然并未正式持股,但*ST凯迪的道路却已铺就。公开披露信息显示,若重组需要时,中战华信可选择受托管理阳光凯迪持有的*ST凯迪股份,并由中战华信行使表决权、委派董事等权利,*ST凯迪承诺对予以配合。
根据公开信息,中战华信成立于年11月27日,经营范围包括资产管理,投资管理,注册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云会里金雅园过街楼六层室,法定代表人刘耀纲,注册资本13亿元,由舆情战略研究中心%出资。而舆情战略研究中心是有关部门国家事业单位。
无论是中战华信,还是舆情战略研究中心,都并非第一次在资本市场露面。就在一个多月之前,舆情战略研究中心下属企业,已经入主创业板公司红宇新材。
红宇新材5月31日披露,该公司股东朱红玉等三人,计划分步将持有该公司的万股,转让给华融国信控股(深圳)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华融国信)。这一方案披露后,受到深交多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