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
2月20日隆重闭幕
虎年新春的北京
在世界冰雪运动历史上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快的冰”、最洁白的雪、最火的冰墩墩
……
▲图片来源
人民日报运动员们站上最高领奖台的同时
更让我们知道了
生命与梦想最美的样子
拥有两座“双奥”场馆的海淀
拥有最牛“黑科技”的海淀
拥有最美“志愿蓝”的海淀
……
在这17天里
海淀的温度、精度、速度
热度、厚度、态度
都让人难忘
在北京冬奥,留下了哪些精彩?
2月4日,当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至颐和园时,火炬传递现场收到了低轨通信卫星发来的祝福短信。科技从方方面面的助力,让这届冬奥格外不同。
海淀精度,创新!
2月4日晚8时,北京年冬奥会开幕,当“冰立方”缓缓被激光“雕刻”成晶莹璀璨的五环时,一场由中国科技打造的美学盛宴燃爆了现场,为全球观众呈现了美轮美奂的中国式浪漫。
开幕式上,地面显示系统作为开幕式演出显示系统和表演舞台,承载了开幕式60%以上的演出创意,这个目前世界最大的LED三维立体舞台,像素达到x,接近8个8K分辨率,可以完美呈现裸眼3D效果,而90%以上面积的舞台应用LED屏幕都由海淀企业利亚德集团提供,海淀科技为这场绝美盛会提供了硬核支撑。
海淀精度,全覆盖!
“消杀中,请注意避让。”
奥运村运动员食堂中
通过手机小程序远程操控的消杀机器人
成为不少运动员新奇拍照的场景之一
海淀企业全面赋能疫情防控
让赛场内外每个角落都安心、安全
疫情防控全覆盖
海淀精度,极致!
▲高亭宇比赛中。图片来源
北京年冬奥会在本届冬奥会上,不少运动员都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有的打破赛会纪录,有的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除了选手本身出色发挥之外,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比赛场地同样功不可没,臻于完美的冰雪场地背后隐藏着海淀高校的硬核新科技。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在比赛中。来源
北京年冬奥会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信荣
带领团队用硬核新科技
天然工质二氧化碳技术
成功挑战冰面温差和造雪温度的极限
不仅绿色,安全,高效
同时也是人类冬奥会历史上
首次实现对传统制冷剂氟利昂的完美替代
用绿色冬奥的底色展现大国责任担当
海淀温度,朝气!
冬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北京年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小萨马兰奇)来到奥林匹克大家庭酒店注册中心,看望慰问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代表。
▲图片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