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育咋落地海淀的这个探索破解了多所

重视美育价值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共识。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据媒体报道,这是一个标志着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达到空前高度的文件。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美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如何将美育和学校的办学实践相结合,却是当前众多中小学深感困惑的问题。围绕美育在中小学教育的落地问题,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专门成立美育研究中心,去年1月,该院美育研究中心正式落户交大附中东校区,深化凝练海淀美育理念,构建面向人人、特色鲜明的海淀学校美育体系。

构建面向人人、特色鲜明的海淀学校美育体系

一个人要想获得一生的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生活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生活感受的素质。幸福感是由视、听、味、嗅、触这些外感系统与情绪、情感内感系统具体的愉悦感构成的,而美育则是以提升感性素质为核心目标,培养人的感性思维能力的教育。感性素质低的人幸福少!作为培养感性素质的教育,美育是打通“获得感”与“幸福感”之间“最后1公里”的基础教育。

今年2月份,教育部发布《年工作要点》,要点中提到,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名师工作室。举办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启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

早在年,蔡元培先生就发现并倡导美育的社会价值,后来又有学者提出未来社会是“美育社会”的期盼。所谓美育,就是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能够培养人的眼光,通过学习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去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然而,针对中小学教育中的美育实践,不少校长却感到困惑:学校美育如何取得突破性进展?育人成效如何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如何明显提升?学校空间如何与家庭空间、自然空间、社会空间、虚拟空间最适合培养审美素养的“接触点”连结?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多面成体地构筑起美育教学体系。

海淀教科院顺应时代对美育研究的需求,成立美育研究中心,深化凝练海淀美育理念,实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和艺术展演“四位一体”深度融合,构建面向人人、特色鲜明的海淀学校美育体系。

组建研发多元化美育课程形式

新时代的学校美育体系应该怎样构建?海淀教科院专家表示,构建体系的意思是聚散为整,指的是合理的把零散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体系,便于整体研究。学校艺术课程、美育活动、社团、环境文化等多方面都取得优异的成绩,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一个体系框架串联在一起,形成美育整体规划。(如下图)

据介绍,学校美育体系构建工作路径是组建团队、理论学习、搭建框架、深入规划、实施检验、总结固化等。

海淀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群体课题《中小学美育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研究》,中学、小学、幼儿园子课题校共计所,区级美育个人课题个(含学会课题)。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方向学校美育体系构建、艺术学科、环境美育、品德美育、学科美育等。

根据研究方向,课题组建立十个“美育研究共同体”。要实现美育的学科想象力,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克服本学科优越论。有研究表明,根深蒂固的专业偏见有碍于科研和教学发展,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对于任何领域的知识生产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显而易见,美育事业无论是其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协同运作。

美育专、兼职科研员核心团队

美育群体课题将学校美育体系建设、美育课程、品德美育、环境美育和各学科美育之间形成体系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形成美育整体,聚散为整,全面构建,推进区域美育整体发展。

美育研究中心将社会资源与学校艺术教育资源有效地整合,研发多元化的美育课程形式。

博物馆项目

bowuguanxiangmu

比如,该中心推出的博物馆沉浸式课程“镜像清华艺博”战略合作项目,整合博物馆、教育、科技等资源,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突破空间限制,建设沉浸式美育课堂,把清华艺博的优质展览和馆藏资源转化成可用的优质的美育教学资源。

美育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心开设的美育公开课是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领域的不同主题进行梳理解读。

03

多所中小学幼儿园试水打造学校美育课程

通过海淀教科院的研究及课程理念的构建,越来越多的学校对美育都有全新的认知,并在区教科院的帮助下,构建了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比如恩济里幼儿园作为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建立学前幼儿育美体系结构与内容、方法体系及操作模式,确立幼儿园“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育美方法,建立班级、家园、社区多向联动机制。以“美”为视点整合幼儿教育,建立学前幼儿大美育发展观,促进学前幼儿美育共同体建设,促进幼儿全面均衡发展。

农大附小以“农·和美育体系”构建与实施为研究目标,多角度、方位、多学科共同研究。在区群体课题“中小学美育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研究”的统领下,学校构建“农·和美育体系”。统领学校音乐、美术、书法、戏剧、语文、数学、英语、班主任和学校环境等方面12个子课题,有77人次参与总课题和子课题研究(学校教师参与率接近%)。

农大附小环境

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通过美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通过丰富的资源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维度。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彰显自信,体验成功与快乐。纵向贯通的一系列一体化课程,打通了全学段、拓宽了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充分地体验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社会的美、科技的美,以及自我统一、自我超越的美。通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使全体教师的课程意识增强,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建设能力,通过课程实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

资深美育专家表示,海淀学校美育体系研究是在融合性语境的烛照下探寻学校美育课程改革的优化路径,并高度评价海淀学校美育体系研究设定“一体衔接”的课程目标。据介绍,目前,海淀美育研究正在进行新的探索,为进一步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而全面发力。

编|江远

内容来源|海淀教科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26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