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海淀妈妈的肺腑之言对一个孩子影响最大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小时候,在家门口读一所普通的小学,真的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整整玩了六年。

那时候小升初,北京还没有现在的“锁区”政策,本来学习成绩没有很好的我交了狗屎运,阴差阳错进了海淀区大名鼎鼎的X大附中。

尽管自己只是“学渣”,但见过太多学霸和大牛。咱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

一所好学校,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真的是一辈子的。

好学校,教给孩子真正的努力和拼搏

刚进X大附中,我就发现,只有自己小学玩了六年,别人可都不是啊!

我那时的英文水平,基本限于认识26个字母,估计比现在咱们社群里,很多英文启蒙做得早的3、4岁的孩子还差远了。

我的海淀同桌,看英文电影完全不用字幕,和外教成了忘年交,经常谈笑风生。她在小学六年,已经能把很多原版的儿童文学名著,如《夏洛的网》《杀死一只知更鸟》等,全书背诵了。

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每一科都被学霸们碾压。

坐在我后面的男生,初中就学完了中学数学,开始自学微积分和大学高数;我们语文课代表,小学就熟读四书五经,能用古文洋洋洒洒地写作;

我们学校的一位学长,爱好天文,天天去学校的天文台观测,国内外天文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因为贡献重大,国际上把一颗小行星以他的的名字命名,那时他16岁……

上中学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怪不错了呢。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自己多么才疏学浅,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应当多么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幸而我从初中开始住校,晚自习的时候,能24小时、近距离观摩这些学霸、牛人是怎么努力的。

作业?课间早就做完了,晚自习上,X大附中的同学都在复习、预习(除了那些做国际奥赛,和自学大学内容的)。

我晚自习的同桌,在我们普通班排名前几名。她每天晚上,把每个科目,每天学的内容,各做5、6本课外练习册来巩固(她做得真是飞快!她做5、6本的时间,我差不多勉强能做完1本)。做完习题,她还常有时间“放松一下”,把语文书上的古文,翻译成英文;再把英文美文,翻译成古文。

她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

上了好学校才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劳而获的成绩,也没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

每一分进步,背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努力。

好学校,带给孩子视野和见识

初中的时候,网络还不发达,信息很闭塞。那时,我对大学的了解知之甚少。

睡我对床的学霸姑娘,酷爱二战史,梦想是考上“西点军校”。我问为什么?她告诉我,西点军校除了培养出很多将军,还培养出了世界财富强中,多名历届董事长,多名副董事长,0多名历届CEO。

全美国任何一所商学院都没有培养出这么多的管理精英。

(美国西点军校)

我深深惊叹于她的视野、见识和梦想。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梦想,从“当个白领”,也改成了“考上西点军校”,你看,孩子之间的影响力是多么大啊。

后来,尽管没有真正去报考西点,我在追求这个梦想的过程中,跟着对床的姑娘,读了十几本详细的历史书。

为了军校的身体要求,我俩非常努力地锻炼身体,每天跑米、跳几百阶台阶、个仰卧起坐……我们还为了留学的梦想,特别努力地学英文。我从初一班里英文最差的学生,发奋努力,每天背诵一篇新概念三/四,还利用寒暑假,把《老友记》看了差不多10遍,高一时英文统考,我破天荒地考了全区第一。

初中时,我们学校离北大清华不远,有很多非常精英的书店。同学们相互“攀比”,抢着买过期的原版《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还有经济相关的书。其实我感觉买了也看不懂,但这种“攀比”还是比“比吃比穿”强多了。

多少年后,看到英国BBC曾拍摄纪录片《50UP(人生七年)》,常想起当年买过期《华尔街日报》的日子。

纪录片展现14个孩子,50年的人生轨迹。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

(七岁的John和Andrew说自己每天都会读《金融时报》)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和视野的较量。

另一件事也令我至今难忘。高中的时候,我的两个朋友,申请去做了校图书馆的志愿者。我当时还心里小小地鄙视了人家,图书馆志愿者,不就是每周去码书么?

后来,事实证明了我是多么愚蠢。那时候,普通学生每次能借2本书;图书馆志愿者,能每次借5本书。我荒废了时日,高中时没顾得上读多少书;这两个同学,每周末回家的时候,旅行箱里都装满了书,周而复始。

她俩用了高一高二两年时间,全面扫荡了我们高中的图书馆(高中图书馆,本来也没有太多书),每人读了几百本书。

高三的时候,她们收心学习,一人考上北大,另一人考上清华。大学毕业更令人叹服,分别考研读博,上了北大的姑娘,成了国内环境学的专家;上了清华的姑娘,现在成了知名大学的终身教授。

去了好学校,真的能大大拓展孩子的视野和见识,让他亲眼看到,牛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差距有多大,自己要向哪个方向努力。

好学校教给孩子,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儿

在这些优秀同学的影响下,我中学期间一直都很努力,踩线进了号称全国第三的大学(当然,国内有十来所大学都是第三)。

在中学的时候,感觉上进=努力学习。我那时满脑子是“好好学习”——每门课都考A+,考上好学校,找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总而言之,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但是进入好大学后,我的整个人生观价值观又被颠覆了。

自律、有规划、有目标就不用说了,我见过太多同学每天早上6:00起床去图书馆占座位,自习一整天;每周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划表,一如既往持续4年的。一个宿舍集体保研、考上研究生的,比比皆是。

更让我惊讶的是,在优秀的大学里,大家都在忙着改变世界。

一个读博士的学长,出身贫寒,看到大学图书馆成吨出售旧书(其实相当于白送啦),而自己贫苦的家乡,留守儿童们穷得根本没有书看。

他成立了帮助农村儿童阅读的公益组织,每年几百位学生到农村支教,还给很多贫困的村子建立了小学图书馆,帮助了成千上万的农村孩子。

还有一个学长觉得校门口一家面馆味道不错,想各种办法帮他们拉到了投资,大学时期帮他们做运营、做宣传,大学毕业直接加入,如今已经是当地很有名的连锁店,他现在也年入几百万。

真的学校不同,见识也不同。被深深震撼之后,我开始思考,不要只是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放大眼界,帮助、影响更多的人。

大学期间,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我前前后后打了十几份工,寒暑假也到处实习、实践,一来锻炼自己,二来减轻家里供我读书的负担。

好学校,给孩子最优质的人脉、圈子、资源

名校不止给了孩子敲门砖、入场券,还给了人脉、圈子、资源。

我一个朋友,靠紧密的校友网络,写邮件、打电话、教授推荐、和校友见面,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高盛(投行界的老大),妥妥成了精英。

大家知道耶鲁大学最神秘的精英组织“骷髅会”吗?从这个骷髅会里走出了3位总统、2位最高法院大法官,还有无数政府要员。在社会各界,骷髅会的成员几乎无所不在。这就是人脉和圈子的力量。

(神秘的耶鲁骷髅会)

当年的陆步轩,曾经因为“北大毕业卖猪肉”,被很多人当作“读书无用论”的代表。实际上,后来北大校友陈生邀请他合伙成立“屠夫学校”,创立了全国超市都在卖的“壹号土猪”品牌,现在两人身家过百亿。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陆步轩、经济系毕业的陈生)

除了人脉和圈子,说句大实话,好学校还提供了最优质的婚恋圈子。

我高考之前,姥姥鼓励我,好好学习,你考上什么档次的大学,很有可能将来男朋友就是什么学校的哦!她真是real耿直,一针见血。

但这也是实情。《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与教育背景相似的人结婚。

“你是谁,就会和谁结婚”。我的朋友圈子里也是这样,有的夫妻都是藤校毕业,有的夫妻一个北大一个清华,像我和孩子爸也是,都毕业于同档次的学校。

我一个衡中的朋友高考失利,只进入了一所普通的学校,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步差,步步差。

她的意思是,曾经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人,也会因为某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差距越拉越大。

这世界就是,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地努力,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了。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影响格局。论智商、论出身,我自认为都不算出色。如果没有阴差阳错进入某个好学校,没有遇到那么多优秀的人,过得一定不如现在。

能不能上好学校,不能确保人生的上限,却能设定人生的下限。

学习和环境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我亲身经历过、并且受益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2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